High quality wordpress themes are available for instant download.

焉支故事

焉支故事
――读史浮想之一

大漠雪沙,
塞下月如钩。
旌旗猎猎,
烽火狼烟,
汗血马嘶鸣。

忆霍将军,
骠骑踏焉支。
短歌淒淒,
胡妇失色,
祁连畜不息。

汉家秦地,
明妃西嫁急。
娥眉憔悴,
青冢入沙,
勒马放声泣。

(2006年5月9日)

30 Responses to “焉支故事”

  1. on 10 May 2006 at 4:54 am英格兰的风

    标题:大顶!"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歌】—自汉乐府.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歌】—自汉乐府.卷八十四 杂歌谣辞二.

    《十道志》曰:“焉支、祁连二山,皆美水草。匈奴失之,乃作此歌。”《汉书》曰:“元狩二年春,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讨匈奴,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其夏,又攻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祁连山即天山,匈奴呼天为祁连,故曰祁连山。焉支山即燕支山也。”

    疯子的读书笔记: 乱谈罗马帝国衰落和匈奴的西迁入欧

    疯子我喜欢读汉史.同时也在看英国人搞的世界历史.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初世纪后三四百年间欧洲人的迁移和战争史都很乱.现在的历史学家都头疼

    公元前100-200年的西欧,除了罗马,希腊和米洛安文化,地中海西/南沿岸的腓里基人的文化外,也就只有小区域文化如爱尔兰–苏格兰代表的CELTIC文化.而当时的法国,(除了位于现在法国北部的GAULE–高卢国/人—后表它和CELTIC或GAELIC文化的某种程度的关连),德国,英国都是一片蛮荒. 虽然如此,整个欧洲是很慢而安定地.后来出现了两股巨大的冲击力量,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历史和原来的文明边界.

    粗略上讲.一个北面南下的(北欧野蛮人?)VIKINGS人;二是莫名其妙从东面来的另外一只力量(Hun人).北下的力量逐渐占据了爱尔兰,苏格兰和英国,德国一部分–后来在5-7个世纪后逐渐出现了SAXON-DERMAN文明,也就是今天的英国人和德国人,加上丹麦,荷兰,瑞士和现在的说德语的国家等. 今天的英格兰人基本上就是和前年前德国和法国的人和语言有很强的关系.而爱尔兰苏格兰人虽然一度被VIKINGS人占据,后来都成功地驱逐了VIKINGS人,其文化完整性得以留存.

    这南下和东来的力量是导致数百年间罗马帝国(分裂或说分治)成为东,西罗马两部分的重要原因. 在其后又经过数百年西罗马最后为日耳曼人(当时的野蛮人,有历史学家说GERMAN日尔曼人是第VIRKING数百年间第一/第二次入侵的产物)灭掉; 而东罗马最后为这股从亚洲东来力量灭掉.东罗马的首都(康斯坦定堡)落入了以前奥思曼帝国(现在的土耳其)之手.

    东来的力量哪里来一直是个迷.有传说,但没有文字记载.估计与这力量本身的文化和欧洲人对2000-3000年前的亚洲历史不太了解的原因.

    看看秦/汉代的周边国历史.一直以来都有个匈奴国与之接壤.汉书也称为浑努(HUN? 注—-不要用英文发音,按中亚的发音HUN发–浑,而N发–奴,我在读书时曾经和一土耳其来的博士住一单位,他就说他们一直发–浑努).这个力量在东/西周就存在,但是在秦代和汉代坐大,开始骚扰华夏.这才有了秦筑长城.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文帝/景帝时代),居然强大到了派使节来长安,修书,问吕后漂亮不漂亮.那时候,汉代当时是推行的"和亲"政策—就是送公主去慰安.当然,有不少都是假公主.:)

    在奉行黄老思想治国数十年的文景之治后,中原开始强大,到了汉武帝才逐渐开始了改变的和亲"政策,决定用武力和匈奴对抗.连续大规模用兵约半世纪年,历经和涌现了一大批今天人所皆知的人物—张褰通西域(其实当时的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去大月氏国找: 一是好马–汗血马,二是好刀,这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东西),飞将军李广,大将军霍去病和以后的霍青等等…最后,终于大败匈奴.将其一分为二:南匈奴和北匈奴.后有年巨寒,南匈奴和北匈奴为资源发生内战,南匈奴最后迁入汉境,同化;而北匈奴败后向西迁移(逃窜).越过了当时与汉朝交好的西域诸国,进入中欧.

    从时间上看,匈奴在公元前150年开始骚扰中原,到公元后100年左右北匈奴大败,最后于其后的两个世纪内逐渐彻底西逃并从亚洲消失的时间上来看: 匈奴的出逃前/后,先是向南骚扰中原,向西扩展击败/压迫了月氏国(大部落)和乌孙国(大部落),这两部落串入欧洲;后来北匈奴本身有被汉打败,向西逃亡,同时也带来或压迫沿途其它中亚国家/部落入欧洲.

    这就是后来欧洲在公元前数十年到公元后400年间受到的北下和东来力量的冲击后,格局大变的原因.

    ==============

    一些背景材料:

    晋书·北狄传》:“匈奴十九种,有翔渠(羯)种。”其人高鼻多须。陈寅恪谓即康居与月氏种。)

    [Gavin Hanbly《中亚史纲要》:

    巴克特里亚五国与印度——巴克特里亚在中国的蒙古草原边界,有一支以匈奴命名的强 大的游牧民族。将匈奴比定为若干世纪后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匈人,对这种观点一般还存在争论,但我们认为匈奴即匈人这一论点还是可以接受的。确切地说,匈奴人在语言和各族上究竟与哪个民族相近,目前我们对此还一无所知。但是一般认为,匈奴与突厥在某些方面有关系。在东西史料中,对于匈奴的记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即强调匈奴在战争中的析端的暴行。应该承认,史书作者们总是倾向于将匈奴给他们的同胞带来的灾难戏剧化,其中有些记载不免有夸大之嫌。然而,对匈奴暴行的描写如此普遍,读来又那样自然入理,所以这类记载中肯定包含着基本的事实成份。

    公元前三世纪,匈奴在蒙古草原的力量达到了鼎盛时期,他们很快就对中国北部的统治者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中国古代遗址中最著名的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而建造的。但是随着秦王朝(公元)221—前206年)的崩溃,削弱了中国的防卫力量。而与此同时,在匈奴的头曼单于(最高首领)统治下,匈奴的力量则得到了增强。到了头曼的儿子,冒顿单于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09—前174年),匈奴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冒顿征服了鲜卑、契丹以及东胡等与匈奴相邻的部落,成为蒙古草原的主宰。

    在甘肃西部,也就是后来以敦煌闻名的地方,有另外一支被称作月氏的,成份相当混杂的游牧部落联盟。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了月氏,又复击溃北部的乌孙,并将乌孙赶到了西方。冒顿死后,他的儿子老上单于再次向月氏发起进攻,击败月氏,并杀死了月氏王。最后一次失败,使可怕的月氏部落(他们是与匈奴相似的游牧民族)开始举族向西方迁徙。月氏人可能是越过伊犁河谷而下,沿着伊塞克湖南岸向西进发。在伊塞克湖地区,月氏击败了一支塞种部落,并将后者赶到了西南方。《前汉书》将这支塞种称为“塞王”。但是,月氏在进军途中,又与乌孙部落遭遇,乌孙这时转而在后方袭击了月氏。在乌孙的打击下,月氏落荒而逃,继塞种之后,被赶到了费尔干纳地区。这样,在公元前160年之后不久,希腊——巴克特里亚王朝的锡尔河边境地区,受到了来自塞种和月氏这两个强大的游牧部落的威胁。

    尽管缺乏有力的证据,但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汉文史料中的月氏,显然就是西方文献中叫做“吐火罗”的部落。

    与此同时,鲜卑部落日益强大,成为北匈奴的主要对手,并将北匈奴从贝加尔湖地区附近赶向西方。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北匈奴很明显地是向天山山脉北部迁徙,但是古代东、西方史学家对于北匈奴这时的迁徙情况,都没有加以记载。最终,北匈奴出现于索格底亚那北部的锡尔河草原。从公元350年以后,到达锡尔河的匈奴中有许多分枝入侵了萨珊帝国东方诸省,在这里,他们以“匈尼特”的名字为人所知;后来,其余的匈奴部落则出现于阿兰人和伏尔加河西部南俄草原的哥特人中,这些匈奴部落以欧洲“匈人”著称。

    在公元前360年,他又返回了西方,重新与罗马帝国开战,而匈尼特人的军队则作为沙布尔的同盟者,跟随分开朗军队出征。

    这时有伊朗东部,兴起了股新的势力,这就是匈尼特人及其继承者寄多罗人和厌哒(Hephthalites或Ephthalitds)。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最初在呼罗珊地区出现的匈人,可能就是阿弥厄奴斯·马塞里奴斯提到的匈尼特人,他们的出现,比到过欧洲的匈人大约早25年左右。匈尼特这一名称可能是由中部伊朗的xiyōn(Hun),加上希腊文部族的词尾——ιται 构成的。但是亨宁认为,Ephthalitds(厌哒)这一名字的词尾是粟特文的复数形式。当匈尼特人最终与沙布尔二世结成联盟之后,他们参加了沙布尔二世在美索不达米亚反对罗马帝国的战役。那里,匈尼特王伽楼巴提的儿子在围攻阿美达(Diyarbakr)的战斗中阵亡。

    虽然从厌哒的名称与种族来看,厌哒人是匈人,但他们过的并不是游牧生活。厌哒人肤色白皙,王官端正;对死者实行土葬,而且厌哒人在埋葬他们的首领时,要埋葬20名生前好友来陪葬。与匈尼特人实行火葬的习俗有明显的区别。

    公元五世纪与六世纪早期,即厌哒人在巴克特里亚占据统治地位的后期,根据印度史料记载,旁遮普地区频频遭到入侵,而且某个以“匈奴人(Hunas)知名的民族也在这时侵入了西印度。

    这些入侵者就是匈人,但他们究竟是匈人中的哪一支,目前尚不清楚。在这些入侵者中,最重要的一支是疾布里提。早在公元458年,笈多王子塞建陀笈多就被召来,抵抗入侵者的猛烈进攻。这些入侵者很可能就是匈奴人。

  2. on 10 May 2006 at 5:21 am

    标题:谢谢你的注解。汉匈关系、中亚各族、欧亚交通均为极富吸引力的史地研究课题,

    可惜时间有限,你如感兴趣,我过去写的一篇综合书评可供你参考,从中可选一些书来慢慢阅读。

    中华版中亚研究图书评述

    历史上居于欧亚大陆交通要冲的中亚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交流荟萃之地,对世界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中国中原王朝与中亚地区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版图上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在地理上属于中亚范围。(注:关于中亚地理概念的界定,历来有不同说法,有广义狭义之分。本文取广义中亚,即包括阿富汗、印度、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独联体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中国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与内蒙古,凡图书内容与上述地区相关者则为本文讨论范围。)百年来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及中国古籍中保存的极其丰富的中亚研究史料,使得探讨中亚史地问题,不仅为国际学术界所关注,逐渐演为一门越来越热的国际学术潮流,也成为中国史地学者最能与国际“接轨”又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大展身手的预流之学。

    众所周知,中华书局作为中国出版界历史悠久的名牌老社,向以“弘扬传统,服务学术”为宗旨,无论是重要古籍、出土文献及文书档案的点校整理,还是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研究著作,历来追求学术性,讲究高质量,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所出图书被学者们视为架上庋藏之物及案头必备之书。除了通史点校等鸿篇巨秩之外,也出版了不少专门史的资料整理和学术专著。其中,对中亚史地研究图书的出版,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门学科在中国迭经流变的发展历程,而且由于其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在推动中亚史地研究、促进中外学者交流、实现文化积累等方面也做出了独特贡献,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拟对中华书局近九十年来有关中亚研究方面所出的图书情况分两大阶段略作回顾,囿于见闻,限于篇幅,不能巨细无遗,面面俱到地评述,只能大致勾勒一番,或有遗珠之憾,尚祈知者谅之、教之。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量少质高,经典传世

    这一时期有两位可以称作今日中国中亚史开山鼻祖的名家成为中华的作者,在中华出版了他们的经典名著及译著,这就是向达先生及冯承钧先生。向氏由此开始了他与中华长达三十年的文字姻缘。《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即由向氏策划创始并担任主编(下文将专节评述该丛刊)。

    向先生的传世之作《中西交通史》于1934年3月在中华初版,该书论述了中国与欧洲诸国在政治、文化和交通方面的情况。其中共收文10篇,反映了先生访书英伦、探窟大漠之后,以中外交通史及敦煌学为学术主攻方向的结晶。当时国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者寥若晨星,可资利用的文献与出土文书均未及整理,研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先生在书中所论述的每个专题,几乎都具有开创价值,成为治中西交通史的后来学者必读之书。这一时期,向先生还有一部译著在中华出版,即《斯坦因西域考古记》,(1936年9月出版)。此书记述了斯坦因在我国西北地区和亚细亚腹部毗邻各地所作考古学上和地理学上的探险概况,是对中亚文化历史状况的基本描述。这是中华较早出版的有关中亚史地研究的外国著作之一。

    1949年之前在中华出版的译著还有:《中西文化交通史译粹》(朱杰勤译,1939年11月初版)、《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此书系何健民先生根据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所著《关于隋唐时代来往中国之西域人》编译。书后附录冯承钧先生的《唐代华北蕃胡考》及宋文炳先生的《女真汉化考略》两篇论文。该书于1939年8月出版。)
    20世纪50年代,中华相继出版了冯承钧先生所译外国中亚研究著作,即:
    《西域考古记举要》[法] 郭鲁柏 著,1957年4月出版;
    《西突厥史料》[法] 沙畹 著,1958年12月出版;
    《中国西部考古记》[法] 色伽兰 著, 1955年11月出版;
    《吐火罗语考》[法] 伯希和、列维 著, 1957年2月出版;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九编,[法] 伯希和、沙畹、列维等人所著,第1至4编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多桑蒙古史》(全二册)[瑞典]多桑 著 1962年6月出版
    《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附乘轺录笺证)[法]闵宣化 著 1956年4月出版

    冯氏不仅勤于译作,其研究论文之质量也可与西方汉学家相毗美。向达、陆峻岭二先生将冯氏多年写作的论文汇编交中华出版,即《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1957年12月)。
    这一时期还有章巽先生所译《中亚古国史》[美] 麦高文 著,1958年11月出版。谢舟善译《蒙古秘史》[蒙] 策达木丁苏隆编译 1956年5月出版。

    这些译著对中国学者了解国外研究状况及借鉴其成果颇有价值,促进了中国中亚史研究的发展,并为日后中华系统出版国外有关著作开了先河。

    岑仲勉先生亦在西北史地研究领域作出不凡贡献,他先后在中华出版了《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1958年4月)及《突厥集史》(全二册,1958年10月)。后者辑集我国史书、各类杂著以及碑志中有关突厥的资料,按年代先后或类别连贯编次。上册为突厥集史编年;下册为突厥本传校注,突厥部属传校注,汉文、突厥文碑志校注及附录等。成为突厥史研究的里程碑。岑氏的《中外史地考证》(全二册)于1962年出版,汇集作者三十年来所写的论文六十余篇,其中对西北各族史地的考释见解独到,至今仍不失其重要价值。
    其它著作还有:《蒙古源流笺证》(全二册)沈曾植 笺证 张尔田 校注 1962年4月出版;《北朝胡姓考》姚薇元 著 1962年10月出版。
    综观这一时期的中华版中亚研究图书,我们感到,尽管数量少、领域窄,反映了当时中亚研究路静人稀的不景气状况,但所出之书,多为经典之作,其筚路蓝缕之功实不可低估。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四十年耕耘结硕果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华书局与学术界密切配合,陆续出版了一批享誉中外、嘉惠学林的中亚研究图书,包括系列中外交通史籍的整理校注、国外优秀的中外关系史名著的翻译,以及反映同时代学者研究成果的专著和出土文书简牍等等,可谓硕果累累,贡献不小。下面分专题简要评介这一时期的重要图书。

    1、《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这套丛刊的策划,与向达先生有直接关联。1958年,向先生亲自拟定了该丛刊的整理出版计划。他计划收录古籍四十二种,由各专门学者整理出来交中华书局出版。向先生身体力行,率先整理出这套丛书的前三种书来。这套书从1961年出第一种开始算起,至1996年,前后累计35年,其中与中亚史地研究有关的书有10种。书目如下:
    《西游录》、《异域志》[元]耶律楚材 著 周致中 校注 1981年出版
    《咸宾录》[明]罗日褧 著 余思黎 点校 1983年出版
    《释迦方志》[唐]道宣 著 范祥雍 点校 1983年出版
    《大唐西域记校注》[唐]玄奘 辩机 原著 季羡林等校注 1985年出版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唐]义净 著 王邦维校注 1988年出版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慧立 彦宗 著 孙毓棠 谢方点校 1983年出版
    《往五天竺国传笺释》[唐]慧超原著 张毅笺释 1994年出版
    《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明]陈诚 著 周连宽校注 1994年7月出版

    其中,编著《大唐西域记校注》的工作尤其重要,可以说是《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最大的一项工程。该书本是唐代高僧玄奘游学印度归国后写成的有关中亚和南亚历史地理的名著。全书十二卷,记述了玄奘沿途所经和得自传闻的一百三十八个以上的国家、城邦、地区的情况。由于它保存了七世纪中亚、南亚等地区的大量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些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但长期以来,中国国内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更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点校本和注释本。而西欧和日本等国,却早就有了几种不同版本的译注本和大量研究著作。整理此书,是中国许多有志学者的共同愿望。所以,在向达先生所拟的古籍种类中,第二种就是《大唐西域记》。此书的整理校注从开始策划到物色学者,最后完成共历时二十六年,由向达先生首创其事、季羡林先生主持校释,中华书局组织联系,集学界治中亚、南亚历史、语言专家的一时之选,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原书进行了全面的校勘和注释,提出不少新见解。本书的出版,是近数十年来我国西域史地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学界与出版界通力合作的学术结晶。该书荣获首届中国国家图书奖最高奖——荣誉奖。

    其余各书均富于价值,为治中亚研究者必读典籍。如义净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记述了唐初至武后期间赴印度和东南亚求法的六十位中国僧人的事迹。由于这是他本人游学印度、东南亚实地采访的真实记录,所以史料价值很高。本书校注者王邦维先生对原书作了详细的校勘,对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加以详细的考释,并附录了《求法僧一览表》、《义净生平编年》、《求法僧路线图》、《索引》等研究成果于书后。张毅先生笺释的唐代新罗僧人慧超所著《往五天竺国传》,是研究八世纪印度历史和中亚历史的重要典籍。该书久佚,后从敦煌写本中录出,但残缺不全,自罗振玉率先校录开始,中外学者均先后对此书进行过校录或研究。张氏对原书提到的历史、地理、宗教、风俗等情况作了极为详尽的的整理与笺释,反映了中国内外慧超研究的最新成果。《西域行程记》与《西域番国志》的著者是明初外交官陈诚,他曾于明永乐十一年至十三年出使西域撒马尔罕、哈列等17国,并将亲历见闻写成此书,所记内容包括西使路线、日程、所历各地山川风物、民俗等,是当时中亚社会历史、地理状况的珍贵记录,对研究明初中亚史地及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亚史著作的陆续出版,除了促进研究、方便学者等直接功用外,还使老一代学者的多年心血赖此以传,抢救出一批著述,更培养了新一代的学者,使其脱颖而出,为日后中亚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奠定了人材基础。而担任这套丛刊编辑任务的中华书局老编审谢方先生则与此丛刊相始终,他不仅参与策划、组织作者、审读加工,尽编辑之责,而且也是著述者之一。白化文先生对谢方老师有如此评价:“六十年代发轫之始,学术界密云不雨,能把向先生的三本书在极为不利的局面下抢出来,谢兄为了《中外交通史丛刊》,按照唐朝的功赏格,应该说是立过跳荡之功的。”(见《书品》1995年第3期白化文《<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及其主编谢方》) 笔者深以为然。

    未收入《中外交通史籍丛刊》的《经行记笺注》(1963年11月出版),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公元八世纪中叶的中亚诸国的情况。作者杜环曾在西亚、中亚各地游历了十二年,后从南亚归国,前后行程计八万里,最远达地中海沿岸。他的西行游记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全面准确地记述伊斯兰世界的珍贵文献。此书已佚,王国维先生从《通典》等书中辑录出约一千五百余字,收入《古行记四种》之中,但未有注释。张一纯先生吸引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并参考其它有关史籍,重加整理、笺注。中华书局重印《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时将把此书纳入其中。(参见谢方先生《<中外交通史籍丛刊>重印感言”载《书品》2000年第三期。)未收入该丛刊的还有向达先生的《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唐] 玄奘 撰 向达 辑 1981年影印出版。

    2、《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与《法国西域敦煌学名著译丛》。据谢方先生自述,早在中华书局计划出版向达先生主编的《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时,他就萌发过翻译出版国外从中古时代阿拉伯人关于东方的著述到近代欧洲学者关于中外交通史的论著这样的念头(见《书品》1989年第1期谢方《〈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的来历和今后的打算》)。但由于时局,他的愿望直到80年代以后才得以实现。该译丛与中亚史地相关的著作有:
    《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何高济 译 1981年出版
    《中国印度见闻录》 穆根来 汶江 黄倬汉 译 1983年出版
    《利玛窦中国札记》(其中有三章专门论述鄂本笃的《中亚旅行记》)[意]利玛窦 金尼阁 著 何高济 王遵仲 李申 译 1983年出版
    《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记》 耿 何高济 译 1985年出版
    《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法]戈岱司 编 耿昇 译 1987年出版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全二册)[法]G··费琅辑 耿昇、穆根来译 1989年出版。
    《欧洲与中国》[英]G·F·赫德逊 著 王遵仲 李申 张毅 译 何仲武 校 1995年出版。
    《道里邦国志》[阿]伊本·胡尔达兹比赫 著 宋岘 译注 郅溥浩 校订 1991年出版。
    《蒙古与教廷》[法]伯希和 撰  冯承钧 译 1994年出版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中亚研究的不断深化拓展,国内学者迫切需要了解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但原版著作既不易看到,又限于语言障碍,对国外研究现状的隔阂日益成为治学的烦恼所在。为此,中华书局在原有译丛的基础上,又将专攻西域敦煌学法国学者的优秀著作组织翻译,向中国学者介绍法国学者在这一地域的考古、历史、民族、宗教、语言等诸多范畴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这就有了《法国西域敦煌学名著译丛》的产生。这套译丛标志著对海外汉学的译介开始向专业化、序列化研究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5种出版,即:
    《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法]莫尼克·玛雅尔著 耿昇 译 1995年出版。
    《卡尔梅克史评注》[法]伯希和 著 耿昇 译 1994年出版
    《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法]谢和耐 等著 耿昇 译 1993年出版
    《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法]阿里·玛扎海里 著 耿昇 译 1996年出版。
    《突厥历法研究》[法]路易·巴赞著 耿昇 译 1998年出版。

    上述两套译丛的问世,究竟对我国中亚研究有何价值?笔者以为,除了显而易见的文化交流层面的意义(即从外人角度反观本国研究,以期拓展思路)外,主要还是跟中亚研究的特殊性有关。因为中亚研究是一门跨国界、涉及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而西方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他们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探险和地理考察中,通过各种手段,拿走大量珍贵文书和文物,并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要跻身于中亚研究领域并取得突破性成果,不了解各国学者已获取的成就和正在开展的课题,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已出版的上述各书均为西方学者的优秀著作,既有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的辑注(如《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与《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也有很高参考价值的学术专著和论文集粹,这些著作中对有关历史时间、人物、名物、地名的考释和评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独到见解、精辟考证,乃至书中所附图版及引用书录(有的属首次刊布的罕见资料)均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关于上述各书的具体书评,请参见中华书局出版的各期《书品》杂志。目录为:
    《古代希腊罗马和穆斯林著作中的中国观——兼评〈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和〈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 谢方 撰 《书品》1989年第4期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地理的奠基之作〈道里邦国志〉》 谢方 撰 《书品》1992年第2期
    《“天马”的消失与麝香的西传——读〈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 谢方 撰《书品》1994年第2期
    《简评〈卡尔梅克史评注〉》 柴剑虹 撰 《书品》1995年1月
    《再现古代高昌王国生活的画卷——读〈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 张荷 撰 《书品》1995年第4期

    3、汉简的整理出版。中亚研究的一个着重点就是对基本史料、出土文书的整理与介绍,这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敦煌和居延汉简的发现,是20世纪学术史上很重要的事情,它与殷墟甲骨文、敦煌石窟写本和文书及北京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的发现,被视为中国近代学术的四大发现。中华书局从80年代开始,先后出版《居延汉简》(甲乙编)、《敦煌汉简》(全二册)、《居延新简-甲渠候官》(全二册),并于1993年再版了罗振玉、王国维编著的对20世纪初在敦煌地区发现汉代简牍的整理研究之作——《流沙坠简》。

    《敦煌汉简》分上、下两册,精装八开,辑录了20世纪初以来在敦煌地区陆续发现的八批共2484枚汉简的简影和文字材料,包括全部汉简的图版、释文和部分汉简的摹本,并附编号索引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报告》。这些汉简内容丰富,多为汉代边防屯戍文书,也有私人信函、契约、古书残篇等,是有关汉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史料价值可与《史记》、《汉书》相比拟,对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和边防情况、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不仅首次刊布马圈湾汉简资料及有关发掘报告,还将原来零碎分散、难以寻觅的材料广为纲罗,使之汇于一集,极大方便了研究者的使用。居延汉简是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的各种文书档案。1980年出版的《居延汉简》(甲乙编)收录了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所发现的全部居延汉简影本,共计图版475版。下册为图版释文及附录附表。而1994年出版的《居延新简-甲渠候官》则汇集了1972至1982年间新发现的简牍8400余枚,内容包括官方文书薄册、私人信件、衣囊封检及各种书籍,从各个侧面和不同层面忠实记录了汉代西北边陲的屯戍制度和生活风情,是重新认识、深入研究两汉历史的珍贵文献,对研究中外交通、丝绸之路和汉代文字均有极高价值。

    4、工具书、刊物的出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对中亚学研究兴趣日益高涨,中亚文化研究协会成立,为满足广大研究者互相交流、发表成果的需要,《中亚学刊》也应运而生。这是一本专门发表我国当代学者关于中亚地区历史、语言研究论著的不定期学术刊物。它推重扎实学风,不断刊登一些很有深度的论文,反映出我国中亚研究的深入和可喜发展。该刊的第一辑至第三辑均在中华出版。最近,《欧亚学刊》第一辑亦在中华出版。中亚研究方面的工具书较少,这方面的基础工作有待加强。中华曾于1955年出版过冯承钧先生所编的《西域地名》,收录了我国古籍中有关西域(广义,包括我国新疆和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930条地名,并加以简要解释,指出今地。该书经陆峻岭先生增订后,于1980年重印出版。又,1962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是整理和研究敦煌遗书的重要工具书,包括北图藏敦煌遗书简目、斯坦因劫经录、伯希和劫经录、敦煌遗书散录及以上遗书内容的笔画索引。中华书局于1983年重印,并对原书的部分错漏作了修订。目前,正在中华书局修改校订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即将出版,这将极大满足中外敦煌学研究者的工作需要。

    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必经门户,为古代中外交流的交通要冲,是各种民族文化的荟萃之地。 由余太山、陈高华、谢方三位先生主编的《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辞典》是一部难得的关于新疆地区历史文化的知识性工具书。由中华书局于1996年出版。该书是我国当代学者集体完成的学术成果,它收编新疆地区12个少数民族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词条共949条,分为14类,即现代民族、历史、历史地理、史籍文献、考古、语言文字、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美术、宗教、习俗、农艺特产等等,既可查考有关名词概念,又可通读领会,较为系统地了解新疆各族的历史文化。

    5、学术专著、论文集、资料汇编与考释
      蔡鸿生先生的《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1998年12月出版)一书是近年来最具学术功力的中亚研究著作。诚如作者所言,“自1903年沙畹在圣彼得堡刊布《西突厥史料》以来,昭武九姓与突厥汗国在中古时代的互动关系及其渗透现象,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外学人的关注。”(见该书引言)此书以考据为主,从解剖典型案例入手,对中亚绿洲城邦文明与漠北草原穹庐文明的接触与交融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运用尽可能获取的各种资料(史书、碑刻、出土文书、发掘报告等等),取多重证据法考镜源流,比较论证,其扎实缜密之学风与高屋建瓴的理论水平相结合,“展示了东西文化在接触、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奇观,进而阐述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规律。”(参见《读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余太山 撰 载于《书品》1999年第4期)充分显示出我国学者中西兼通、古今融会的深厚功力,也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学者不仅长于分析、运用汉语史料,而且对中亚地区各民族语言史料的关注与重视。
    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与论文集还有:
    《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 岑仲勉 著 1981年出版。
    《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 周连宽 著 1984年出版。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 1982年出版
    《敦煌学概论》 姜亮夫 著 1985年出版。
    《敦煌变文校注》 张涌泉 黄征 校注 1997年出版。
    《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 姜伯勤 著 1987年出版。
    《匈奴史论文选集》(1919-1981)林干 编 1983年出版。
    《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1919-1981)(全二册) 林幹 编 1987年出版
    《玄奘年谱》 杨廷福 著 1988年出版
    《清代蒙古政教制度》赵云田 著 1989年出版。

    初版于1930年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全六册),由著名学者张星烺先生编注,朱杰勤先生修订,从1977年开始,在中华书局陆续重版。该书从中外史籍中辑录了大量有关17世纪中叶以前我国与欧洲、亚洲西部、中亚、印度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往来关系的资料,以地区和国家分类,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并对其中的地名和史事等作了重要的考释。其中的第四、第五册为中亚部分,可供治中亚研究者参考使用。

    以上是笔者对中华近九十年来所出有关中亚研究方面的图书所作简单评述,不当之处,敬祈读者指正。

    (注:这是容参加2000年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时所做的大会发言。当时本人在中华书局工作,受命于谢方、柴剑虹二位先生,在中华的古籍图书馆里泡了两个星期,又得谢先生介绍他组织出版相关图书的情况,然后代表谢先生参加大会并做发言。这两位先生实对中国中亚研究立功巨伟,值得写入学术史。白化文先生评价说:按唐朝的功赏格,谢先生是立下了跳荡之功的。文中所提的这些书,大部分我也只是翻了序言目录而已,除非做专门研究,实无必要一一读过。但我强烈推荐向达先生的<中西交通史>和蔡鸿生先生的《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尤其后者,是98年才出的,既有趣又长学问,不妨买来一读。 要知道,在我们眼中,吐火罗语有如天书,早已成为死语言,但在唐朝,却是我们祖先听得懂也会说的语言,是安禄山史思明他们天天要讲的话啊!对中亚史有所了解,可以明白当今中国西北少数民族的源流与习性,探究今天中东地区各种冲突的根源,民族的宗教的文化的种种秘底亦可从中一窥究里。)

  3. on 10 May 2006 at 6:08 am哈瓦那女伯爵

    标题:多谢指教

    好几本喜欢的,这就去买。

  4. on 10 May 2006 at 6:22 am哈瓦那女伯爵

    标题:挑了几根刺儿

    1, 到了头曼的儿子,冒顿单于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09—前174年),匈奴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冒顿征服了鲜卑、契丹以及东胡等与匈奴相邻的部落,成为蒙古草原的主宰。

    - 那时候就有契丹了? 我怎么记得唐朝李光弼是第一个出名的契丹人啊?鲜卑也没那么早出现吧?

    2,公元前100-200年的西欧,除了罗马,希腊和米洛安文化,地中海西/南沿岸的腓里基人的文化外,也就只有小区域文化如爱尔兰–苏格兰代表的CELTIC文化.而当时的法国,(除了位于现在法国北部的GAULE–高卢国/人—后表它和CELTIC或GAELIC文化的某种程度的关连),德国,英国都是一片蛮荒. 虽然如此,整个欧洲是很慢而安定地.后来出现了两股巨大的冲击力量,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历史和原来的文明边界.

    - 语句不是很通顺,看起来比较费劲。 公元前一般说法是前200年到前100年,那个时候凯尔特人是在高卢境内吧,这就是凯尔特文化所在地。

    3,东罗马最后为这股从亚洲东来力量灭掉.东罗马的首都(康斯坦定堡)落入了以前奥思曼帝国(现在的土耳其)之手.

    - 这是奥斯曼土耳其干的,1257年灭了,首都不是康斯坦定堡,是君士坦丁堡,跟匈奴人没关系。匈奴人六世纪阿提拉之后就歇了,匈牙利12世纪的时候跟神圣罗马帝国,尤其是东部的日耳曼人,波兰人热乎着呢。

  5. on 10 May 2006 at 7:42 am

    标题:已经N年不读纯学术书了,惭愧!

  6. on 10 May 2006 at 7:49 am

    标题:等有空时整理一下相关史实,写些有关波斯、大食、巴比伦、库尔特、奥斯曼帝国、十字军东征等历史的通俗文章,

    中国西北少数族的源流、种姓构成、语言流变、婚姻交配、征战讨伐等等都有趣得紧,可惜基本只能靠二手、三手、四手资料,理清头绪已是很费时间,更谈不上辩伪考据了。

  7. on 10 May 2006 at 8:12 am

    标题:哈女挑英风的刺不错,英风关于契丹的说法恐怕来自电视剧导演的解释,

    据<史记-匈奴列传>,冒顿单于时,匈奴势力的确强盛,它灭东胡,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各族,随后又灭月氏,平定楼兰、乌孙及其旁二十六族。契丹的来源目前还没有搞清楚,各家说法不一,但其名在北魏时才始见于史书记载,所以即令冒顿击杀的东胡是它的祖先,也不能径直写为契丹。而鲜卑在前汉前期也还没有成型。实际上,由东胡演为鲜卑,再发展到契丹的民族脉络本身也只是一家之言。

  8. on 10 May 2006 at 12:06 pmmmpower

    标题:猛顶!

  9. on 10 May 2006 at 4:21 pm英格兰的风

    标题:不对吧?你是乱符和哈人

    契单和匈奴的关系本来就不是很清楚.一个是出现在秦汉,另一个是出现在唐宋时期.中间是差了7-8百年.

    而且哈女说错了.

  10. on 10 May 2006 at 5:59 pm英格兰的风

    标题:哈爵.你进来吧.

    你的1. 首先说明一下.那后面附的资料是别人写的.我引那段主要是对他在后面的说匈奴的去向感兴趣而已.对他的某些文字不好评论,也不代表我的看法….我附上而已…匈奴和契单的关系本来就不是很清楚.一个是出现在东周/秦/汉,另一个是出现在唐宋时期.中间是差了7-8百年.这是起码常识了.

    中国的历史对中国周边国家史本来就记载很少,加上那些民族多是"马背文化",历史上的来龙/去脉都不详.比如说,南匈奴迁入中原后,后来每每在中国中原王朝衰弱时候就又出来搞事…东汉时又曾经攻到洛阳烧杀过.但影响很短,不再是国与国的对峙. 在后来三国以后的和东西晋,南北朝时期.唐后的五代/十国期间出现的大量的色目人/胡人到底是以前哪些外来民族,并不是很详细,即使有,也多是只言片语.一般来讲,中国历史对这些民族的记录都是只有等到它出落成某个强大的敌人才记载.所以契单人(唐后和宋代逐渐成为对手)原先从哪里来并不清楚.我想总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强大的力量吧?我乱猜一把: 这应该是和原来匈奴崩溃后其主干核心部落西去之后所存留的其它松散外围部落有关吧…是重新整合而成?只不过原来匈奴就是马背力量,没有核心文化,所以就以别的名字出现了?这只是猜测.反正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太可能是突然凭空冒出了的一个强大的新种族/民族.

    你的2.我们在这问题上并没有差异.文字嘛,不再解释.

    你的3.首先,康斯坦丁堡就是后来的君士坦丁堡!是国人的翻译版本不同.最早它叫亚历山大城,由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后来传到的东罗马时期的Contance皇帝,才改名康斯坦丁堡.又叫君士坦丁堡. 哈宝贝. (我估计以前是中/港不同翻译版本的发音书写差异,乱猜了….就象KEVIN COSTNER,大陆的发音翻译叫凯文.科斯纳.香港人的翻译.奇云.高士纳…用英语翻成广东话再写成汉字.也对哈)

    在高中时候就听人传匈奴是现在的匈牙利(名字的附会?,哪里有史证啊).但后来反而怀疑那种说法.其实,大批匈奴人.阿拉提之后冲中亚进入欧洲的匈奴人哪里去了?一直是个迷.我估计是四散开了.不再是做为一个联合的强大力量存在而已.因为不太可能几百万人就这么不见了…当时的欧洲人口那么少.连当时欧洲最大最NB的佛罗伦萨城(哈哈,老港台华人版又翻译成—翡冷翠)也就10万人…远远低于当时清明上河图里的100万开封或呵呵–三月里骑鹤到的扬州.

    这现在的土耳其的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很难说清楚.欧洲都只知道原来是亚洲来的,在马背上晃来晃去的,不断的分分合合,直到组合成奥斯曼(又译为奥图曼)以后,它的历史才稍微清楚一些.

    12世纪的匈牙利已经和匈奴没什么关系了.这就好象公元100年左右住在的英国的人(那时候古罗马还没分裂)和现在的英国人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情.现在的英国人(苏格兰人除外)都是后来移民来的SAXON-GERMAN后代.

    下午要出去,下周2再回来读大家的贴.

  11. on 10 May 2006 at 6:39 pmLink

    标题:看傻了

    :shock:

    除了顶就只能收藏了

  12. on 10 May 2006 at 11:44 pm西陶

    标题:第一篇很多是胡扯

    第一篇很多是胡扯,

    Viking 专指八世纪后以丹麦,挪威,瑞典为基地四出抢掠的北欧
    日耳曼人。毁灭罗马帝国的哥特人可能最初来自北欧,但不能叫
    Viking。

    SAXON-DERMAN,有这么个词吗?

    米洛安文化是什么文化?是Minoan 吗?公元前100-200他们早已
    消亡了近千年了。

    高卢人就是CELTIC,这个词最初就是罗马人希腊人用来称呼他们
    北面的蛮族。

    汉书也称为浑努?又一个自造的词。史书上提过獫狁、荤粥等匈奴
    别名。獫狁、荤粥,匈奴用当时的华夏语发音正是 Hunu, Huni,
    不必到中亚去找。

    "汉文帝/景帝时代..匈奴派使节来长安,修书,问,吕后漂亮不漂
    亮"。又看串了,冒顿单于确实向吕后求婚(不是问漂亮不漂亮),
    但当然是在她活着的时候。怎么能等到她死后儿子孙子的时代问
    吕后漂亮不漂亮。

    "张褰通西域..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去大月氏国找: 一是好马–汗血马,二是好刀"。不知所云,张褰是去跟大月氏结盟的。

    霍青是谁?

    "月氏国(大部落)和乌孙国(大部落)..串入欧洲"?月氏南下,乌孙
    留在中亚当地或南下,什么时候西去欧洲了?

  13. on 11 May 2006 at 12:33 amferncrest

    标题:do it! very interesting

  14. on 11 May 2006 at 12:41 amferncrest

    标题:骑马射箭好不快活!

    请问有没有关于契丹的介绍?书由推荐吗?
    想知道其历史。
    这个契丹应该就是女真的前身吧??

    十分关注。。。

  15. on 11 May 2006 at 1:09 am西陶

    标题:看容老写些风花雪月的东西,没想到

    是深藏不露啊。

    看看本篇,功力深不可测。以后弄斧时,还真得瞧瞧
    是不是正在鲁班门前。

    佩服,佩服。

  16. on 11 May 2006 at 1:15 am西陶

    标题:明妃为什么"西嫁"急?

    再弄一下斧。

    昭君入南匈奴,应该是北嫁吧?

  17. on 11 May 2006 at 1:19 am

    标题:契丹有一部分与女真融合,但还不能说就等于女真。

    辽亡之后的契丹四散分离,融入各族,如蒙古、女真、高丽,随后又在东征西讨中,分散在不同的地区。这个民族的来源与去向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但基本上历史上各少数族都是这样的,除非成气候,有影响,才会有比较清楚的记述,打散了就没有人再注意。很多小族更是如此,往往从属于大类别,但实际又在语言、服饰、饮食、风俗上有很大不同。

    冯家昇与西方学者魏特夫合著的《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年)》是契丹史研究方面影响最大的著作,其中对辽代社会组织、经济生活、管理制度和机构设置等方面有系统分析、详细论述。

    冯家昇先生(1904-1970),字伯平。中国著名历史学、语言学家,他对古回鹘文、突厥文有较深的研究,在辽史、金史、科技史等领域作出了较大贡献。

  18. on 11 May 2006 at 1:35 am

    标题:呵呵,这是从李白诗转用而来的,

    李白<王昭君>: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至于“急”字,俺的理解是,昭君报名远嫁,实心有所不甘,并未真的有“和亲利国”的大觉悟,只是宫中出头无望,所以趁青春“急”走远方,而元帝见之后悔,亦无可奈何,只好“急急”打发了之。昭君一出塞外,方知未来大漠生活的艰苦不易,所以“勒马放声泣”,悔已晚矣!自然,这些都是俺“替古人担忧”的文学笔法,真实心态如何,谁也不知道。

    参见《后汉书·南匈奴传》: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19. on 11 May 2006 at 12:06 pmmmpower

    标题:容MM能不能砍一砍西辽国

    最好来点八卦野史,呵呵。

    读过一本“中亚通史”,有个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黑契丹,后来被蒙古灭了还是被帖木尔帝国灭了。现在中亚各族中应该是有不少契丹后裔的;契丹人是黄种人,而且辽文化基本被汉族同化对吧。

    后来看武侠小说,也有提到西辽的。

    还有一个是“大石国”(武侠小说里也有),原来我以为就是耶律大石的西辽,后来又看到有人说那是宋初回鹘人的一个国家,俺这就搞不清了–到底是谁跟谁啊?

    小时侯在中南疆距吉尔吉斯边境很近的地方待过5年,那里除了汉族主要就是维族, 区别很明显,看不太出以前的西域民族融合成果。。。

  20. on 11 May 2006 at 8:56 pmonedzg

    标题:我有一个设想

    人类历史的文明发展到今天,

    应该有一个可以使人一目了然的走势图,

    如同股票的走势图,

    让我们对整个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对与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有一个清晰的直观感觉,

    可以绘制一个历史图标

    以时间为横轴,以历史文明的发展为走势(确立文明发展的一个基准线),

    只是文明的基准线的标准是什么?
    文明可以来用块分,然后在不同块的文明之间来比较?

  21. on 11 May 2006 at 9:21 pmferncrest

    标题:谢谢!

    辽史里不包括女真史吧?

    再问一下有专门的女真(及其先民)史吗?

  22. on 11 May 2006 at 10:23 pm勃艮第大公

    标题:哈女,刺里还有鱼钩呢,我帮你挑:第一个出名的契丹人不是

    李光弼,而是安禄山。作为军委副主席安禄山反唐的时候,李才被郭子仪推荐为河东副节度使啊(是不是相当于山西省委副书记?)。嘿嘿,其实我是狡辩。安禄山的老妈是突厥人,只不过在契丹人圈子里长大。不过李也可能是杂胡啊,他老爸是契丹干部,老妈呢?

  23. on 11 May 2006 at 10:27 pm勃艮第大公

    标题:弓虽丁页!容MM是专家级的呀,期待更多作品

  24. on 12 May 2006 at 2:45 amparisparis

    标题:Ding!!

  25. on 12 May 2006 at 10:32 am哈瓦那女伯爵

    标题:艮叔,有硬伤

    安禄山不是契丹人,他是羯胡,证据就是颜杲卿这么骂他而死的。
    所以第一个出名的契丹人还是李光弼

    哈女

    签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跟伯爵作对,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需要实力。

  26. on 12 May 2006 at 11:02 am哈瓦那女伯爵

    标题:最强烈的崇拜

    今天,我是阿陶的粉丝。

  27. on 12 May 2006 at 1:14 pm勃艮第大公

    标题:哈女, 偶决定不PK您了,因为偶实力不够

    但是决定加入欧洲旅美(中美)贵族统一联盟, 您在哈瓦那, 俺在圣何塞(Costa Rica那个), 您要抽雪茄, 偶就炸开火山口表示支持.

  28. on 12 May 2006 at 10:22 pm西陶

    标题:真是不敢当啊。我本来正愤愤不平来着,

    为什么我费了半天劲冒着得罪人的风险扔出去的砖只赚到
    了18个点击,哈女楼下随便吐口唾沫也有180下点击。

    哈女这么一夸,身也轻了,尾巴也长了,功用等同看林志玲
    二十张彩色图片,十六开的那种。

  29. on 16 May 2006 at 4:22 am英格兰的风

    标题:外出回来了.回一下你的贴.

    1.VIKINGS的历史不是你说的这样滴.你可以找任何一本欧洲人写的VIKINGS人的历史来看. (在欧洲人的历史里,VIKINGS是用了复数的,+S).比如说在英国,VIKING人最早在公元前就对爱尔兰,苏和英格兰北部开始骚扰了.不是你说的从八世纪!

    2.那是我打错字了.SAXON-DERMAN应该=SAXON-GERMAN

    3.我说了.CELTIC和GAULE文化有直接的联系.你怎么读的???.我想,这个没有什么异议.

    4.浑努(打错字了),应为浑奴.我比较懒.用中文拼音输入,不老练.不想找字.就..

    5.你说的对的.我写时匆忙有误,用词不严谨.当时吕后还回了一信,大意说:我老了.不能服侍单于.但这信被视为汉室的耻辱,一直没对外公开.直到文帝/景帝时期,才开始传出.为朝臣所知.后来汉武帝把它从大内档案里翻出来.以此为理,才平息了当时大臣们主和/主战的长期争论,废止了和亲,定下了对匈奴用兵的基本国策.

    6.你是知道其一.张褰第一次出西域是去跟大月氏结盟的.因为汉武帝当时还不知道匈奴已经打败的大月氏,大月氏已经迁移往西面外贝加尔湖南部一带.还指望结盟.后来张褰为匈奴扣压10几年(还育有子女)后逃脱,继续找大月氏.才发现他们已经西去,后终于找到,.但大月氏已经无意结盟.张回到长安后,汇报了第一次出西域的结果.后来汉武帝有派他二次出西域,主要是要找汗血马和他们的制兵刀的技术.这第二次是有了收获.得了这两样东西.(汉军以前一直是一步兵为主.后才转为主要是骑兵和匈奴作战)

    7.打错字.应为卫青.

    8.这个.你的结论我不知道怎么来的.有欧洲的历史研究都说到了月氏,乌孙及其他小国,受匈奴的扩展和被击败后离开(他们并没有并入匈奴,怎么可能留下??),向西也有部分向男迁移. 这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滚雪球效应".他们向西/向南移动.迫使那些原来的其他中亚部落DISLOCATION,进入欧洲.所以进入欧洲的中亚人不仅仅是匈奴.成份复杂,也有很多这种由匈奴–积压月氏/乌孙,而月氏/乌孙的迁移又积压其他部落的一层层dislocation….

  30. on 18 May 2006 at 1:36 am西陶

    标题:我也不想多说了。

    您如果真想搞清楚的话,看看书或者 Internet 就都有了。
    Wikipedia, 二十五史,网上都有。

Trackback URI | Subscribe to the comments through RSS Feed

Leave a Reply

校验码:  

  • 分类

    • No categories
  • 日志

  • 导航


  •  总点击: 2415436
    Buy movies and download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