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新海归人物:《名牌》:中国“造雨人”的光荣与梦想(转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新海归人物:《名牌》:中国“造雨人”的光荣与梦想(转贴)   
安普若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元勋

头衔: 海归元勋
声望: 大师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4/02/21
文章: 26038
来自: 中国美国的飞机上
海归分: 4196257





文章标题: 新海归人物:《名牌》:中国“造雨人”的光荣与梦想(转贴) (2436 reads)      时间: 2006-1-22 周日, 02:49   

作者:安普若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名牌》:中国“造雨人”的光荣与梦想


https://news.163.com2005-08-22 13:27:47来源: 时尚


专题撰稿/丁伟图/姚松鑫贾树森赵塑一


雨过天晴,光风月霁。天坛公园祈年殿,参加2005年《财富》北京全球论坛的中外嘉宾、政经名流济济一堂,中国领导人高规格而且很幽默地致辞,“由于财富论坛给北京带来了财富—雨水,而北京最缺的就是水,所以,你们都是呼风唤雨的人物。”

时间真是奇妙。60年前,如果《财富》探讨“中国:未来五十年”或“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的主题,仍然合乎时宜。亨利·卢斯,这个传教士的儿子,一个劲儿地鼓吹“美国世纪”,创办“《时代》的工作是树敌、《生活》的任务是交友”、《财富》则寻找企业家榜样。但在中国出生并长大的卢斯一生都关心中国,他的政治倾向甚至类似于在1949年以前扮演了国民党的驻美大使的角色。1941年、1945年,卢斯曾经重返中国,和《时代》驻中国记者白修德在重庆上下乱窜,空袭一来就钻进防空洞。60年后,参加2005年财富论坛的跨国公司总裁们是中国最尊贵的客人,遇到下雨,开幕式还从天坛挪到了人民大会堂,以往携“坚船利炮”、“巧取豪夺”的“交易人”(Dealmaker),如今也变成了持千万美元、备受欢迎的“造雨人”(Rainmaker)。亨利·卢斯身后的传媒集团在中国发起了欢场和派对,一如美国《新闻周刊》以章子怡为封面的“中国世纪”,《纽约时报》前所未有地使用了中文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德国《经济周刊》盛赞“新长征路上的中国人”,最有意味的,莫过于《时代》周刊关于“中国新革命”的报道,封面上是一幅波普艺术画像:毛泽东穿着“路易·威登”品牌标识的中山装,光芒四射。

《时代》亚洲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5位“造雨急先锋”:新桥投资董事总经理单伟健、美迈斯律师事务所亚太区主管赵宏绚、摩根斯坦利中国CEO竺稼、软银亚洲基础基金中国区总裁黄晶生、上海联创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冯涛。这些投资家、投资银行家以及律师精英,将数以亿计的美元和新的商业理念引领到中国,一同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Rainmaker一般是指呼风唤雨的巫师,或神通广大的人物,“China's Rainmakers(中国造雨人)”特指这群具有海归背景、深谙国外商业和金融经验、同时洞悉中国市场的商务人士,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及中国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牵线搭桥,撮合交易,发挥着桥梁或中间人的作用。在新一轮势不可挡的“中国热”中,连比尔·盖茨都宣称,中国创造出一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崭新的资本主义形式”。《时代》称,“对于这批先锋部队来说,在中国交易的艺术不仅止于获利,更是建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工程。”



《mangazine·名牌》联系了其中的单伟健、赵宏绚、竺稼、冯涛,以及IDG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等人。由于中国正处在银行上市、企业海外并购的关键阶段,一些人为了达成重要生意忙得不亦乐乎,难得有时间坐下来谈论他们作为“造雨人”的角色感,更不要说人性化了。

新桥投资的单伟健对本刊记者一篇关于Private Equity(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文章回复道,“中国的媒体有一个很大的误会,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认为PE公司不过是倒买倒卖而已,或是国内用滥的‘资本运作’的称谓。这是源于无知。”当然,单先生很“无畏”—历时两年,新桥投资以1.6亿美元控股深圳发展银行17.89%股权,成为首例外资入主中国商业银行。尽管在收购过程中私人股权投资提倡的“创造性摧毁”一度引起争议,最终如《亚洲华尔街日报》所说,单“创造了历史”。而从当年戈壁滩的一个赤脚医生,到如今成为新一代的交易掮客,单伟健希望能用外资及其管理模式来治疗中国“超现实”般的经济病症。可以对比的是,另一家PE公司瑞波伍德(Ripplewood,海尔集团正与它竞购美泰克),接管日本新生银行并重组上市。

《金融时报》记者吉莲·泰特《拯救日本》一书称,“这场引入华尔街冒险家及哲学的大胆实验,带给日本银行界的震动不亚于150年前美国炮舰的到来结束了这个国家的闭关自守政策。”对于亟欲“攀登长城”的华尔街投资银行而言,他们不再重蹈210多年前马戛尔尼勋爵的覆辙—1793年,英国使团向乾隆寻求贸易开放,但被拒绝了,敕谕称西方技术不过是儿戏,中国一无所求。作为穿梭于现代商业世界的外交家,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的投资银行家们不断踏上来中国的“朝圣”之路,频频示好,希望参与创造中国经济“可能性的艺术图景”。不过,6月份最让竺稼兴奋的不是即将到来的建行上市,或摩根斯坦利投资中国的“地产热”,而是原CEO麦晋桁(John Mack)又回来了!经过三个多月争斗,坚持“金融超市”的裴熙亮(Philip Purcell)终于辞职。投行不断发生变化,这也许让曾经攻读诗歌博士学位的竺稼感到不“诗意”,但当初一次归国旅行促成了他从诗人向银行家的转变,中国正经历着飞速变化,“我希望做一些对国家更有用的事情,而不仅仅是读死诗。”为了增加亲切感,跨国公司在中国引用名言“摸着石头过河”。为投资中国造势,摩根斯坦利甚至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刊登一个整版广告,标题是“Yu Shi Ju Jin(与时俱进)”。即使撇开立场之分,“中国造雨人”这个群体也需要找到自己的慰藉或寄托。华盛顿的资本投资商俱乐部是.com时代的一个缩影,科技记者珊侬·亨利写道:“华盛顿以特有的方式塑造了人们的关系……男人不会聚在一起而不带着隐藏的动机。”在北京、上海、香港,中国的精英也是这样。“这个地区的人有一种身份危机感,我们要如何去适应?我们要如何才能获得尊敬?”被称为“中国风险投资第一人”,也是“中国媒体国际版权合作第一人”的熊晓鸽,说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在中国建立一个超越AOL时代华纳的信息帝国。勇气可嘉。“中国造雨人”应该拥有自己的天地,而不仅仅“给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做新郎,而不仅仅当红娘。



并不只是亨利·卢斯与中国有渊源,如果《纽约时报》的业主阿道夫·奥克斯也出生在中国的话,那他也许会成为历史上著名但悲剧性的“留美幼童”之一。“造雨人”、“西学东渐”、“海归”、“海带”,当然要从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算起。130多年以前,在容闳的努力及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之下,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他们远涉重洋,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饱受欧风美雨熏陶,却因留学计划中途夭折而于1881年(光绪七年)被提前“召回”。“留美幼童”归国后,为中国的军事、工程、商业领域、高等教育都做出了开天辟地的贡献,历经晚清到民国初年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对比一下《纽约时报》与中国之交错,着实令人吃惊:1872年,“留美幼童”开始那年,未来的《纽约时报》业主阿道夫·奥克斯年仅14岁,在《诺克斯维尔记事》报社做全职工作,开始让报纸成为生活的理想。

1881年,《纽约时报》的一个合伙人不支持詹姆斯·布莱恩当总统,遭到了许多共和党的广告商和订户的愤怒报复,利润锐减。该年7月15日,《纽约时报》报道:“有迹象表明,大有前途的中国留美教育项目很快就要终止……”第二天,又发表评论:“原因其实并不隐秘,中国的官员担心,这些没有保持严格传统教育的中国青年将来无法真正为国家效力……政府对于这项事业的意义远没有容闳博士看得那么远。”7月23日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8月21日,牧师为“幼童”举行了告别晚会。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运动。1896年,38岁的奥克斯用7.5万美元买下了《纽约时报》。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溥仪退位,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该年4月16日,《纽约时报》头版全部报道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经过了“我在东西方的奋斗”,王辉耀把当代留学史划分成五代:“留美幼童”—民主文化—科技救国—建设中国—海归创业。《纽约时报》也曾报道,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自由化,一个新的“人才回流”时代业已开始。一代一代的“中国造雨人”,无论是上个世纪的军事家和工程师,还是现在的银行家与投资者,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给经济重生时代的中国带来资金和商业智能”,成就着伟大或寻常的“光荣与梦想”。就像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在著作《追寻现代中国》中提及的,“现代”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其意义随着人类生活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美国记者谢大卫《中国破晓:关于技术和商业革命的故事》一书,写了冯波、田溯宁、王志东等“数字英雄”的故事,袒露了他们的心声:“将西方带进充满诗意、象征意义的中国世界,也要把中国的企业导入直接、明确的西方世界”。


王辉耀:

人生要有新的亮点

王辉耀,欧美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董事长,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入选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是“新华商”概念的首倡者,公认的“海归派”代言人。他是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最早出国攻读MBA的留学生之一,也是海归最早一批在跨国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的,还是第一位中国大陆留学生出身的加拿大外交官。他集中做东西方的商务交往,曾为中国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引进第一笔国际资本。

一个男人要走多远的路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停留?鲍勃·迪伦唱道,我的朋友啊,答案就飘在风中。今年6月,北京凯宾斯基饭店,名流云集,气氛高雅,由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主办的第二届夏日慈善舞会引起了关注。张朝阳、陈章良、吴鹰、王中军、李亦非、姜培琳等近500人参加,自由交流,并为贫困儿童募集学费。继去年首次慈善舞会之后,欧美同学会商会又联合哈佛、耶鲁、沃顿商学院、斯坦福、毅伟等海外校友会,发起了几年来最大的一次海归盛会。这一切的发起人都是王辉耀。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已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海归群体之一,而这只是占他三分之一的工作。他的另三分之一是美欧亚的国际商务咨询业务,比如帮助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加拿大的林木业与中国合作,中国项目网等。还有三分之一则是做社会工作及学术研究,身兼数职(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等,国内外商学院的客座教授),教书立作(每本都是畅销书),他还将去商务部研究院海外投资研究中心,负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研究课题。如此忙碌高端的生活,是当初“文革”时在四川农村插队的王辉耀想不到的,不过他认为眼前做的事都是他国际化人生的一部分。大学时的国际化,就是《国际歌》唱的“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一定要实现”。

毕业后进经贸部,他的工作也是跟外界联系比较紧密;乃至后来读MBA、到跨国公司、做国际商务、创业,“整个流程都是跟国际有关的。”因此,他觉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很有意思,“奥运会是中国真正融入世界的一个标志,而One World One Dream是一种综合体,既是对过去三个世界意识形态巨大的跨越,也能被西方接近,同时梦想意味着还有没实现……那时候将是更国际化的年代,海归会更多回来。”在这个产生海归也成就海归的时代,中国不仅需要物理的高楼大厦—已经有很多了,比如王辉耀参与三峡大坝基础建设—同时也需要有人来推动上层建筑,“建立中产主义工程,还有社会工程、人文工程等。”年轻时喜欢文学的王辉耀,曾经写过关于诗人华兹华斯的论文,他在《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中引用叶芝的诗:“一切都变了,一种惊人的美已经诞生”。西方需要找到一扇通往中国的大门,而中国也需要加强通往世界的有效桥梁,这联系东西方世界的大门和桥梁就是海外华人及归国留学生。他们在中外两个空间飞行,频繁地穿梭于中国和世界各地,他们在两种文化中游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他们是中外双方互相开放的一个先锋窗口,是21世纪的“新游牧族”。“中国的国际人时代已经到来!”“国际市场的大较量、角逐,需要靠大量的国际化精英冲锋陷阵,需要一批谙熟中西方文化的人,来联结东西方的纽带。”但当正视这个群体的时候,就会知道他们的作用还没发挥出来。据统计,中国出去了80万留学生,只回来了20万人,这个不合理的比例,说明了体制弊端及供需问题,也造成了“海待”现象。与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从企业管理到区域经济、国家之间的战略思考不同,王辉耀认为中国应该把人才当作战略问题:中国缺乏国际化的人才与团队,中国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大都处于相对低端的地位,我们也需要自己的意见领袖。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我对政府机构、企业、跨国公司的运作都比较熟悉,这几个平台如果搭建得好的话,就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增值空间会更大。”声称受林语堂、巴金、胡适、郭沫若及中国革命家的影响,王辉耀比较重视中国的社会工程(他有个先祖是岳麓书院的院长,曾国藩的老师)。自从事东西方商务往来中基础设施的“对接”以来,他涉及面广泛,逐渐转成跨国际文化的沟通,做人才的对接、观念的对接,促进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包括“开辟海归中国的一片新天地”。去年国庆,王辉耀去了一趟三峡,看着当年一个个蓝图变成了现实,他非常感慨。十年前,他陪同加拿大总理克雷第安首次访华,说服加拿大支持三峡工程,西方七大工业国对三峡的资金封锁不攻自破……这已经是熟悉的故事了。“1990年代中国基础设施很缺乏、大量建设的时候,我们介入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中国发展起来了,人才也多了。这个阶段过去了,新的国际化人才出现了,如投行或VC帮助中国企业上市,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等。不同时代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质上都是帮助中国在国际化路上越走越远。”打造了成功的“个人品牌”的王辉耀,内心也有危机感。“人生要有新的亮点,不能躺在过去的业绩上停滞不前,需要不断焕发青春,寻找新的人生增长点,不断找到新的事来做,要创造新的业绩,新的辉煌。”2002年他提议发起了欧美同学会商会,王辉耀一直为召集、挖掘、培育、张扬海归群体而不停奔走,身影活跃。在这个会员超过千人的人际平台上,包括众多企业家及高层管理者的精英圈子中,海归们交流经验,发现商机,影响社会。欧美同学会商会在国内引入国际化精英聚会的模式,比如月度午餐会、主题讲座、慈善晚会、休闲活动等,“我们倡导一种新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一位研究华兹华斯的学者写道:“在欧洲未来的岁月里,何时再能找到华兹华斯的魔力?”在王辉耀看来,把“欧洲”两字换成“中国”更加恰当。


冯涛:

睡在你上铺的兄弟

冯涛,上海联创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中国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家之一,新浪网最早的海外联合投资人,曾入选《财富》2001年全球25位企业新星。生于1967年,1986-1988年,就读哈尔滨工业大学,1990-1993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统计学博士,之后创业泛亚资源(Pan Asia Group),1995-1998年,任艾芬豪(Ivanhoe)投资集团高级副总裁,1998年至今,上海联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同样是在中科院前副院长严义埙的邀请下,冯涛和田溯宁走了不同的两条路:后者被严说服在亚信Nasdaq上市之前来到网通,开启了中国电信业的“宽带梦想”,现任网通集团副总裁;冯涛则加入中科院与上海方面开创的另一项事业—风险投资,探索VC这个“舶来品”在中国的成功模式,尤其是要把上海联创打造成一个成功的本土风险投资品牌。精英没有理由拒绝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冯涛说上海联创的股东高瞻远瞩,有高尚的情操,“这是会打动你的。”不过放弃几十万美元的收入,很多人不太理解。他笑着回忆说,“王志东说当年出了两大怪事,第一件是XXX和吴小莉谈恋爱,第二件是冯涛到国有企业工作。”如果说企业有做OEM、ODM的,那风险投资就是OPM(Other People's Money花别人的钱)。过去十年间,中国吸收了大约5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FDI)一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引资国。“热钱”的背后活跃着“推销金钱的人”,他们在上海的一家制造企业和纽约的一家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中国经济大戏开场时,他们从“中间人”的角色开始扮演。“你要到上海做生意,冯涛是不得不见的一位。”《财富》如此评述。冯涛穿着西装骑在自行车上,身后的上海滩日新月异。他1997年代表艾芬豪,与华登给四通利方投资700万美元—融资顾问正好是他的弟弟冯波,打响名号。创办联创之后,他的办公室毗邻毛主席在上海住过的房子而居,以晋代书法家王献之的草体“之”为公司标识。

冯波被《福布斯》在1997年称为中国风险投资第一人(投资新浪、亚信),其实兄弟俩差不多同时涉足投资业。冯涛说艾芬豪创始人罗伯特·伏瑞兰德对他影响很大,“我不知道怎么做生意,创业做了六个月就是百万富翁了”,他在艾芬豪做了三年,主要投资矿业(加拿大最大的镍公司、蒙古的铜矿等),也投资信息科技。罗伯特是加拿大一个传奇性的企业家,“他告诉我两个字:常识!common sense,常识是一生致用的。”有投资的经验,以及严义埙所说的“创业家的热情”,这是选择冯涛到联创的原因。生活中喜欢书法、收藏的冯涛,投资企业就像一名古董商欣赏内行的古董收藏者。“风险投资是一种很难的生意,需要你有企业的背景、企业家精神,还需要金融家的素质,做一个很好的企业家很难,做一个很好的金融家也很难,何况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冯涛说,虽然风险投资做很多国际化的事情,但就其本质是一个本地化的生意。“我觉得中国的创业企业家非常可怜,可能资源很少,财务、律师是不合格的,需要的帮助太多了,我相当于他们在学校读书时睡在上铺的同学,比他们多知道一点,他们在某些领域很专业,我们相互信任。”融资后联创还会帮企业做一系列的附加值服务。“当你创业的时候,想到很多人,其中一个名字是联创,这样我就很满意了,给我一个机会,看我能不能帮你。”成立六年来,目前联创管理约1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其中大部分来自海外基金,投资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环保及新材料等。

国内各个行业的领先者,如证券之星、红旗Linux、榕树下、汉王科技、联环药业、联科纳米、西部矿业、东江环保……都在其名目上。联创还和冯波建立了针对IT初创企业的联创策源基金(1.5亿美元)。尽管跟IDG、软银相比,联创的规模还不属同等重量级,但冯涛在“创造一个新的民族品牌”,他的理想是做一个中国本地的风险投资管理品牌,服务于创业社会。“很多人一辈子一件事都没做成,联创会是我能做成的一件事。”《中国破晓》一书提及:在一次与田溯宁参观贝劳共和国的植物园后,冯波对树木“抢夺阳光的战争”深表感触——企业也是如此,而作为风险投资家,他们正是名副其实的“造雨人”。留着平头,神情严肃,冯涛回答问题一本正经,投资思路是“价值投资加社会责任”。联创手册上印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自书告身贴》中的话:“国公颜真卿,立德践行当四科之首,懿文硕学为百氏之宗。”他还忽发惊人之语:回首看工业革命是反动的!法人是邪恶的!水厂卖给私人公司造成污染,电梯里装上电视剥夺人安静的权利,生活被公司操纵……企业家登山有什么用?慈善也是很浅薄的!每个企业家、投资家都应该比常人拥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至少少犯资本主义国家以牺牲地球资源为代价来换发展的错误……投资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个投资人却呼吁企业家责任,是否言不由衷?冯涛说艾芬豪还告诉他两个字:真实!“挣钱容易,做一个真实的人很难。我们的目标是真实的人、真实的公司,也希望投资真实的人、真实的公司。”比如环保,“善人会挣到钱的。”然而,这样一个有精英意识、讲究风雅的人,却觉得自己日常生活中很乏味,也很孤独。“不知道为什么,别人见了我都敬而远之,冯波就适合和企业家泡在那里,也许我内心比较高傲吧,一般人很难接近。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出差,连冯波都不愿意,明明同一天到北京,他们存心找个借口换另一趟航班……我一直很孤独。”只有和女儿一起玩的时候,冯涛才是非常快乐的,他学钢琴不如女儿学得快,他给女儿编了两百多个儿童游戏。而在风险投资这个大人的游戏世界里,冯涛正襟危坐,外圆内方。


赵宏绚:

到中国去!

赵宏绚,被评为“亚洲最杰出的工商业律师之一”,美迈斯律师事务所是目前上海最大的国际法律机构之一,这得益于亚太区主管赵宏绚的前瞻性判断。《时代》2005年中国投资专家特刊,赵宏绚律师成为专访惟一法律界人士。今年50岁,往返于上海和加州。美国美迈斯成立于1885年,目前遍布全球13个办事处,拥有900多名律师,业务涉及几乎所有的法律领域,包括企业并购、资本市场、融资和重组、知识产权和技术、贸易和国际法、劳务和雇用、诉讼、税务和破产等。美迈斯入选“财富250强”前十家主要外部法律顾问和前五家“最受欢迎”的诉讼律师事务所。因辩护李文和案,美迈斯荣获“公众服务奖”。

钢铁、冰激凌、网络游戏、奖学金,有什么共同点?答:它们都是美迈斯律师事务所在中国的项目。2002年,美迈斯帮助中国的钢铁公司首次在美国打赢了反倾销官司;参与了中国首次重大的不良贷款拍卖(业内称为“冰激凌”);美迈斯还是中国去年最成功的互联网IPO—盛大网络的法律顾问,帮助其完成融资及美国上市;为吸引人才,扩大影响,美迈斯已经连续几年在国内大学设立法学奖学金,做一些与生意无直接关系的公益事业。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及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归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担当起“中间人”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商业实践和专业知识达成交易,不仅仅沟通了中外文化,也帮助中国经济愈加走上合理的发展道路。在这其中,律师作为企业的“保护神”、客户的“代言人”,牵线搭桥,大显身手。如果你经常参加一些商业论坛,会看到一位戴着黑框眼镜、发言活跃、中英文流利的律师,他就是美迈斯律师事务所亚太区主管赵宏绚。这些论坛诸如:“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冲击全球”、“在亚洲经商”、“中国机遇”、“法律制度环境”研讨会等,他谈及“公司化的中国”、“在翻译中迷失: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商业惯例”,“中国银行业恢复健康了吗?”,“中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很不成熟,还需要更多规范、公平和国际参与,才能真正发挥其潜能……”声称“利用知识落差来套利”的赵宏绚,也在给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如同在美迈斯高层早餐会上与来自硅谷的投资者们聊天,这不仅仅是赵宏绚洽谈生意的好时光,也是自由交流获取信息、预测未来投资机会的最好时机。他喜欢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最令赵宏绚难忘的讨论,也许是1984年他第一次到中国。

他5岁去了美国,大学读的是法语,但他关注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就转到了法学院(同时学中文),毕业后去了鼎鼎大名的美迈斯。“我已经有一个概念,学会公司法、国际商业法,考虑以后去做中国业务。”1984年夏天,赵宏绚应邀到北京讨论中外技术转让问题。秋天,他又参加了一个100人组成的商业投资代表团造访中国,由美迈斯高级合伙人、前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率队,来谈投资、贸易。当时中国刚宣布城市经济改革,他印象很深刻。多数美国律师事务所亚洲总部都集中在香港,美迈斯也不例外。但赵宏绚1985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法学院教了一年《国际法》,更加意识到率先在内地站稳脚跟将会增强公司将来的竞争力。1994年(赵1987年去日本工作了5年),美迈斯在上海最早设立代表处,并于2002年落户北京(政策刚允许),把业务重点放在中国。先行者?赵宏绚谦虚地说,“也不一定,当时可能是个傻瓜笨蛋。”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对的。在他的带领下,美迈斯成为上海最大的国际律师事务所。

美迈斯本来就有很多跨国公司客户,于是继续协助福特投资江陵、美国芯片公司在苏州设厂、通用电气中国整合、富士施乐收购施乐中国等。不仅业务每年都有增长,美迈斯还做了很多开创性的事情:代理马钢和潍坊东方钢铁厂首次在美国打赢了反倾销官司,摩根斯坦利从华融购买13亿美元及建行5.19亿美元不良贷款,eBay与易趣合作,以及越来越多的VC,赵说今年至少有30个中国高科技公司Nasdaq上市项目。律师的工作可能复杂乏味,要看很多文件,开很多会议,跟各方面打交道,做尽职调查,参与谈判、咨询,重组客户的法律结构,起草合同或上市招股书……赵宏绚却乐在其中。“每个行业都有特点和吸引力,做律师可以看到不同的公司,它们的管理方法,成功或失败的例子,也参加这些故事,帮助他们成功。我这就是一种创业啊。”赵仍在观察整个市场的趋势,新的机会在哪里。“中国并不能说法律法规已经健全,执行的时候也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都代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问题,总会有些困难、挑战。”若谈到自己的成功,赵宏绚认为他帮助中外公司接轨,达成商业目标,并且建立好的联系和可靠的来往。“客户希望在大陆谋求发展,但缺乏综合的视野,我们的价值就在于了解中国,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本土知识和专业经验。”要知道,美迈斯在中国加入WTO法律文本的修改工作中做技术援助,也曾就贸易法对中国官员进行培训……去年秋天,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赵宏绚参加完公司法部门的大会,和员工休假期间,带领另外几名来自中国的律师一起顶着炎炎烈日,骑了3个小时山地自行车远行。他说:“这算不了什么,在中国做过生意之后,这就不值一提了。”运动难道是律师接受挑战的一种象征?今年6月,美迈斯在韩国开完年会,又安排了集体爬山活动。第二天,赵宏绚在上海对获得美迈斯法学奖学金的大学生们说,“现场有些人晒得很黑,走路不正常的样子,不要觉得奇怪,我们昨天爬山了。我想分享的是,刚开始爬的时候真是美妙,天气很好,周围的风景很漂亮,再往上爬,觉得有些累了,但风景更漂亮,最后爬到山顶还要困难,但风景最漂亮……”


作者:安普若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文化产业系列:人物:刘国辉:勇于开拓的新华人 (转贴) 海归茶馆 2007-2-02 周五, 11:32
经济:中国经济是怎么被玩垮的(转帖) 海归茶馆 2015-10-02 周五, 11:38
东拉西扯系列:中国外汇储备为何这么多(转帖) 海归商务 2011-9-11 周日, 02:46
中国新闻:中国输入性通胀 席卷全球(转帖) 海归商务 2011-3-31 周四, 01:19
国内新闻:中国外管局声称严打热钱(转帖) 海归主坛 2010-8-05 周四, 06:53
股市系列:沈国军减持百大套现2亿(转帖) 海归主坛 2010-1-19 周二, 02:42
国内新闻:中国传媒自选10大假新闻(转帖) 海归茶馆 2010-1-03 周日, 08:12
CDM系列:中国碳排放之风吹向何处(转帖) 海归主坛 2009-10-14 周三, 21:23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安普若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什么是QQ号码? MSN
  • 新海归人物:《名牌》:中国“造雨人”的光荣与梦想(转贴) -- 安普若 - (10588 Byte) 2006-1-22 周日, 02:49 (2436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