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花束和漫长的寂寞

──写于散文集《销售美丽》出版后(后记)

曾宁

    早晨,手里的《销售美丽》隐隐泛出油墨的香气。窗外,小鸡啄米一般的淅沥,梧桐叶卧在院子的衰草上,坦然接受雨的敲打。桌面上,茶杯袅袅生烟,刚刚从上海带来的草青茶泡的,抿一口,濃烈的记忆徐徐化开。    

    不能不想起10月中旬举行的“中美作家佛山笔会”,会议期间,旧金山“美华文协”和花城出版社联合举办了《销售美丽》一书的首发式﹐佛山市副市長及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也參加會議。仪式的隆重,气氛的热烈,教我这第一次出书的新人始而目瞪口呆,继而感极而泣。佛山市文联一位副主席和从北京来的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上台,给我送来大束鲜花,我的怀里堆满秋的缤纷,我的心间充满了热烈的祝福。灯光耀眼,镁光灯咔嚓地响,掌声如层层浪花涌来。明明知道,这特殊的礼遇,并非因为我多了不起,而是纯粹的偶然。花城出版社近年来致力推介海外华文作家,《美国系列》陆续出版了13本,几乎全是美华文协成员的作品,唯独我这一本面世碰巧赶上笔会的召开,而我作为作者又能出场。这“风光”,不属于我一个人,它象征着故土文化界对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视以及期许。

    何况,花束是偶然,日常生活里更多的是寂寞。《销售美丽》一书所记载的,并非繁华,而是在生之寂寞中进行的挣扎。
  90年代初,我到了美国,从第一步直至今日,步步沉重步步带血。自尊和自卑,自信和沮丧,自爱和惶惑,感情的潮汐瞬间来去。
  “这里,”好心人对我说,“是适者生存的地方。”我看着他们:几乎清一色的蓝牛仔裤,几乎清一色的发型、衣着,还有中英缠夹的口语,工作狂,对情趣,情调以及精神追求的冷漠,和时尚的脱节,为嫁给了洋人而表露的优越感……这就是“适者生存”吗?我边思考边走入生存所急需的打工生涯。10年的感受,被我定格在纸上。有时候写累了,走进盥洗室洗把脸,在镜子里望望自己,咦,似乎与那些迎合进化规律的“适者”合而为一了,于是,有些悲哀,有些欣喜。

    两年前,我整理好这本书稿,却难以找到出版社。书市低迷,新人出书越来越艰难。去年年底,美华文协前任会长黄运基先生得知这样的情况,说了一句:“让我看看。”我几乎不抱希望,把书稿打印出来交给这位以热心提携后辈著称的忠厚长者。不久,他告诉我,他转给花城出版社的詹秀敏主任。“写得还行。”黄先生如是评价。接着,詹秀敏主任来电邮告知我,《销售美丽》可以出版。
不久,浅紫色封面的样书送去佛山,举行首发式,进入书市。
    写作是寂寞的长路,我才刚刚起步。首发式中怀抱花束的一幕,不可能经常出现,它将永远激励我,沉默地坚忍地走下去。
    桂花淡远的香,穿过雨网,从邻居的院子飘来。

 

发表评论 Leave a Reply

校验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