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 孔子一生没有得到重用,晚年感慨:“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于是决定用鲁国史官所记的材料编撰一部《春秋》。在编写过程中,他花了大量精力斟字酌句,以便更好的宣传自己的主张、观点。比如:用“弑”字来指臣下杀君,表示贬义;又如:对诸侯征召天子参加会盟的僭越行为极为气愤,在行文中用“天王狩于河阳”来掩饰。后来,这种“以一字为褒贬”的“微言大义”,即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称为“春秋笔法”。

庄子善譬: 作为一个哲学家,要让读者了解接受自己的思想,必须深入浅出的说出自己的观点,于是比喻、讲故事便成为常用的一种手法。庄子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巧用比喻、借用寓言,把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形象的阐释,使其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如他“无己”、“无名”、“无功”的观点主要是说:要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就要在矛盾双方中把自己一方消除,即做到“无己”。他用“鹪鹩在森林筑巢,不过占一树枝;鼹鼠在河里喝水,不过喝一肚皮”这些例子来支持“天下对我没有一点用啊”的观点。从其“名者,实之宾也”反对过度追逐名利、私欲这个意义上来说,其理论还是有合理内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