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不喜欢对高手(尤其是安校这样的高手高手高高手)的东西发表评论,意在藏拙。圣诞节没能吃到新制的火鸡,有些怅然。是安校忙,还是惰性使然?
今冬的第一场雪来了,一天飞絮,一壶浊酒……,忽然就想起了熏火鸡。酒壮熊人胆,借着酒意发了此贴,以期鞭打快牛。
火鸡熏到现在,结构上已过半,事件上也前戏已毕,就看怎么高潮了。我有些莫名的担心:即将出炉的火鸡也包括着令杨修杨老兄掉脑袋的部分。一直在思考一句话“我放弃用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讲故事”:这是强者的执拗,也就是常说的“艺高人胆大”。客观的说:我在钦佩之余,觉得熏火鸡的宿命也就在这里。客观上为了避嫌,把“我”换成了BOB,而主观上却一直指“一”为“三”的熏着。这种边缘的做法,把火鸡熏得仿似自传体的电影了,摄像机天生具备旁观者的要素。难怪喜欢安校“评书”这样的称呼。可文字毕竟是文字,这样(不一不三,即一也三)的做法在兼顾了两者之长的同时,也具有两者的弊端(在此就不装模作样上纲上线了)。能不能把高潮生动鲜活、层次丰富的展现出来,可是真需要点真功夫了。
熏火鸡是个很俗的故事,事件上基本没什么悬念可言。文人熏不出这样的火鸡,只有商人,也只有安校这类的商人能熏出。坚持这个视角为这个大俗之故事进行了成功的包装。但高潮不同于包装,单纯的事件高潮很容易让人“拔X无情”。只有来自灵魂的碰撞才能让人事后兀自颤抖不已。
不是还能煽情么!
前半部最具煽情的情节就是那首歌了。文人喜欢“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的煽情。所以总是会有些“兵解”、“涅磐”、“殉殇”之类的情节来使自己的东西看上去深刻点。每当看到这些部分,我总是不寒而栗,又黔驴技穷了。呵呵
BOB智慧,可是真的一如自己认为的那么透彻么?我不知BOB的软肋在哪里,但我肯定会有些取舍令他颤抖的。能不能很好的颤抖就是高潮的关键。
从提纲上看,BOB是要梦一场的:哪来的哪去!这是很中式的演绎。也看过几本小说,还给中式的演绎做了个简单划分“南柯一梦”(虚里来,虚里去);”破碎虚空“(实里来,虚里去);……(实在是看得少,而且觉得不如忘却,所以才这么虚头八脑的总结了)。为什么总是这样?我想一来祖宗成例,再者中国特色吧。
所以,正统中式的文化和哲学对安校的影响还是挥之不去的。熏火鸡的味道独特,正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因果。我只是不明白,中西文化都合璧了,为什么在创作上非要放弃一些方法。其实,为了“聆者绝倒”在不影响主流视角的前提下,主观能动的采取一些多角度刻画,更有利于对高潮部分纷纷扰扰的人、事进行处理。因此,与其指一为三,倒不如主观能动的不一不三,不破不立,一切为了艺术效果。
让高潮来得更猛烈些吧!
关于以后纯英文的想法,我想还是没必要设这个门槛吧。又不准备作中国的“啥是X呀”,何况这样间杂西文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熏火鸡的招牌。我问了问女友(海不龟),熏火鸡的英文部分读起来有没有难度。答曰:能看懂,就是不能很好的翻译给你。顶!还专业X级呢,还是自己查字典吧。
专门看了些商战题材的小说,感觉大部分是SBOT的子公司出品,看不下去。如果一定要看:许晴演的《背叛》的原作可找找(我看了片子,没看文字);如果一定要抄:最好先发个帖子声明一下,我也好先培养点其他爱好。
2005年尾了,Still hanging around。不过,遭遇过熏火鸡,NOT BAD,NOT 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