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塔克一个转贴引起了这些讨论。匆忙之间,我没想好是先扬后抑,还是先抑后扬。这是文章的调子问题,先扬后抑则悲观, 先抑后扬则乐观。其实我一点没有悲观的意思,只是在想,社会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还是保护弱者生存权利。时间不多,说到哪儿是哪儿吧。

先从塔克的转贴开始吧。这是一个关于“蚁族”的社会调查,来自中国青年报,调子是积极乐观的:“《蚁族》主编廉思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住在‘聚居村’里的‘蚁族’正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奋斗’的真正含义。刚毕业的他们面对生活显得捉襟见肘,但是这些能直面现实、接受现实的年轻人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们有自己的理想,而且正在积蓄力量为实现这些理想奋斗。””

其实我非常同意他这个说法,对80后的年轻人很有信心,他们不像父辈们那样有许多的包袱,能够放手一搏。他们有着父辈们所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会获得更大的成功。我前几天跟波姐说,产生艺术家的土壤已经形成,我对中国设计师走向世界非常乐观。

不知别人有没有注意到这几段话:
“我们调查的情况是,“蚁族”目前并没有类似蚁群中蚁后地位的“带头大哥”存在,而这也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问题。”

““蚁族”作为“80”后社会群体,对网络的熟练程度是整个社会中较高的一个群体。“蚁族”在遇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的时候,大多会选择采取行动来进行自身利益诉求,而不会选择沉默。而且,这一群体大多倾向于通过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但同时,这一群体对于罢工、游行示威等较为激烈的集体行动方式的赞同程度都较低。”

我党一向对这种事情有点敏感,相信中青报也一样,“蚁族”作为聚居人群,被看成是潜在的“有组织的团体”,但调查结果,“蚁族”既无组织,也无“大规模的集体行动”的倾向,无忧矣。也许这是中青报和廉思进行调查的初衷,谁知道呢?

我想到认识的一个80后,可以称为“蚁族”。虽然他现在没有与其他人聚居,但研究生毕业以后一直没有正式工作,而是忙乎着出国。我想他会成功的,即使最终出国不成,凭他的能力在国内也能生活得不错。

我由此想到另一个人,也是80后,女孩子M,25岁左右,职业专科毕业,在广州工作,月入大概2000-3000左右(上次写错了),老家在外地,父母双亡。亲戚虽然愿意帮忙,但经济条件也不太好。最近M在广州的工作丢了,回老家找工作,更加找不到。但住在亲戚家里,总比在广州自己租房子省钱,吃住都省了。但不能一辈子住亲戚家呀,还得找工作。但以M的学历和经验,没办法找到什么好工作。那为什么不努力学点什么技能呢?遗憾得很,M不够聪明,也没有很厉害的个性,属于老老实实过日子那种人。她的出路也许是运气好,找个好人嫁了,这辈子才算有个着落。可是人又不漂亮,很普通的女孩子。亲戚建议说,凑钱给她买个房子,找人结婚还算有点资本。可是,要是对方为了房子才结婚呢?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优胜劣汰中,也许要被淘汰下来的人。要在以前,父母辈的时候,当个小工人,单位劳保拿着,平平安安地过,很好。可现在没有了。全得靠自己,自己又靠不住,怎么办?像她这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呢?

我觉得在我们周围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美发厅的小妹,餐馆的服务生,等等。提到这些,O哥和瘦马联想到自己或者朋友,以前干过类似的活儿,我也干过,现在忆苦思甜起来,其实还蛮有味道的。到目前来说,人生对我们来说是上升曲线,以前所谓吃的苦,是暂时的,是为今天的日子做铺垫。可是,有些人没有上升曲线,一辈子挨苦。

我想起很多年前有一次在兰州火车站,很多转火车的农民拿铺盖卷铺在地下睡觉,他们的孩子在旁边玩,穿着破旧的衣服,拖着鼻涕,在火车站肮脏的地上爬来爬去。不知道他们现在怎样了,他们的孩子怎样了?是不是还是过着一样的日子?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快乐的时候,在我看来肮脏的地面,对他们来说一点不算什么,他们并不会因为过得不是山珍海味的日子,就觉得其苦不堪。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如此。别人穿金戴银,吃香喝辣,是他们运气好,上辈积德,但跟自己没关系。我想这些人很多吧。

说一下自生自灭的问题吧。什么叫自生自灭?还是在我住公寓的时候,楼下隔壁街区是一个小学。那小学里有一些特殊的学生,残障学生。他们都只有5到7岁那么大,坐着轮椅,小小的脑袋卡在保护夹里。他们眼神呆滞,嘴张着却发不出什么声音,有时只是很费力很模糊的声音。一辆校车每天接送她们,很少见到他们的父母。也许他们没有父母,也许他们的父母自顾不暇。在古代斯巴达,他们都会被弃之荒野,自生自灭。他们不是“适者”,无权生存。而现在的社会不仅容纳他们的生存,还给予他们受教育的机会,虽然他们一辈子都会是社会的负担,根本无力回报社会。优胜但不劣汰,现代文明社会似乎如此。其实医生们所做的,就是救死扶伤,保护可能的淘汰者。如果不是现代医学,多少人早就不再苟活世上了。弱者,以及强者的偶然跌倒,在自然界会被立刻出局,自生自灭,而在现代社会,却被保护和容忍。

我所说的“自生自灭”,是指社会机制对弱者不予保护和容忍。

我去年还在waikiki的公寓住的时候,楼下街上的十字路口处,总有一个人大清早在那里卖报纸。他身后的地上放着两个塑料袋,一个放着当天的报纸,一个放着衣服等杂物,大概是他的全副家当。他挺有兴致,跟所有路过的车辆打招呼。他很可能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卖报纸的钱不知够不够买吃的。不够也不要紧,街上经常有流浪汉捡垃圾桶里的剩饭吃。他们还可以捡饮料罐去卖钱。在市区的东边,有一个专门为无家可归的人检查身体的地方,有风暴的天气,会有为他们准备的住处和食物。虽然无家可归,但他们不是自生自灭。

所谓弱者,也有程度之分。比如女孩M,她至少还有关心她的亲戚,还有谋生技能,不能算是彻底的弱者。她不一定生活得不好,但凭运气罢了。至于她是不是清心寡欲,有多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我并不知道。如果她有什么信仰,说不定还能生活得挺高兴呢。但她有没有社会机制保护呢?如果没有,就算是自生自灭。

我记得有人在失去单位,自谋生路的时候,有空虚之感,说,“没人管了!”这里的“管”,其实有两个意思,没有人“监管”,自由了;没有人“照管”,自生自灭了。

我遇到一些人,他们的人生好像汪洋大海中的一片小舟,随波逐流,飘到哪里,自己做不得主。也许一个浪打来,船就翻了。我不知道这些生活在失败里的人,是怎样落到这个地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觉得在社会上立足,除了家庭环境之外,对个人来说需要三个条件,身体心理健康程度,智力高低程度,意志强弱程度。如果身体心理健康强壮,有相当的智力,就可以得到社会所需要的谋生技能。如果两者都稍欠缺,凭坚韧的意志,可以慢慢补足。而这三个条件,基本上是天生的。后天如果想要弥补,除非碰到好的父母,好的老师,好的运气。

是的,我想我有些宿命,这些因素都不是人力所能获得的。人定胜天,我是不相信的。个人的能力可以尽量发挥,但无不建立在以上条件之上,很有限。

回到“蚁族”来说,他们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实已经算在竞争中赢了第一步。有些人会继续赢下去,有些人则到此为止,相对于继续赢下去的人来说,他们是失败者。对这些人来说,(转贴引用)“虽然这一群体目前参与集体行动的倾向不高,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参与集体行动的倾向,也并不意味着如果任由这一问题扩大,他们未来参与集体行动的倾向依然很低。在相对剥夺感强烈,生活满意度低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改善中国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生活状况,任由其不满情绪累积,那么,未来各种怨恨高度积累、叠加达到集体行动的临界水平时,一旦出现某一特定事件,在特定情境下,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可能就会发生。”这是我所指的潜在的社会问题。

我认为,对于社会来说,要教育失败者乐观,自强不息(CCTV其实每天都在这样做),但其更重要的责任,是建立保障系统,让弱者,失败者,尚未成功的胜利者,偶然失足的强者,都有依傍之所,喘息之地。就像建立医院一样,预防疾病并不能消除疾病。有人生病了,就让他得到应有的救治和护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理想社会虽然终归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总要为之努力吧。